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校院新闻 > 新闻中心

党校青年说•我是优秀荐书人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殷亚伟推荐好书

党校青年说•我是优秀荐书人⑧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殷亚伟推荐好书

来源:${currentUser.inDepartmentName!}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5-06-16 15:46

【编者按】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镇江市委党校殷亚伟推荐好书(摘要)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采访实录,通过对当年与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再现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

入手这本书,是因为2017年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寄语青年人:“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这段话饱含了一位经历丰富的长辈对年轻人的勉励和关怀之情,时刻鼓励着我,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提升自己。同时也让我很好奇,总书记年轻时期的经历是怎样的,让他能够说出这样言近旨远的体会与寄语呢?

读完这本书,我有两方面的体悟:

一是认识生活、深入生活、热爱生活

人生总是交织着复杂与偶然,如果没有知青下放,来自繁华首都的高干青年可能永远不会接触到那遥远的黄土高坡上的最普通最平凡的悲与欢。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一路辗转来到这里,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身上莫名其妙起了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长期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干农活起早贪黑,仍然挣不到几个工分;当地老百姓吃的用推磨剩下的麸子玉米皮团成糠窝窝。青年习近平真真切切地认识到了生活。

他开始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他的忧患意识逐渐从家庭个人逐步过渡到生产队、大队的事情,逐渐从小我的物喜己悲转变为考虑群众生活、解决粮食翻番的实际问题。他曾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记着。”他要为乡亲们做实事,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搞社教,他将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他开始热爱起这样的生活。他曾说:“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这个人生目标就是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二是保持一份书卷气,而不是书呆气

这本书封面上的青年透着一股书卷气,青年习近平爱好读书,哪怕是到偏远的下放地,他的箱子中仍然装满着各种书籍,他涉猎的书籍很广,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军事,尤其是马列经典书籍。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由于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沉淀了对国家社会未来的思索,既培养了高尚纯粹的兴趣爱好,也练就了心明力定的耐烦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他曾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意,皆有学问。”有书卷气,而无书呆气,这是青年习近平为我们做出的榜样。

总书记用自身成长奋斗的经历为我们诠释了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这本书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样子:在任何情况下不放弃追逐梦想、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的志气;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自力更生、踔厉奋发的骨气;永葆对知识的热爱、坚守内心纯粹的底气。

文章关键词:
返回顶部